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2023/12/02 五蘊 - 堪祖仁波切講授
 
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般若心經,般若心經可分為前行、正行、結行三大科判,前行的科判又可分為三小章節。三小章節第一個是論名,論名是薄伽梵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; 第二個是卷數,在中文的心經裡面幾乎很少出現卷數的字,藏文的心經版本就有提到一卷 ; 第三個是譯禮文,就是譯者的敬禮文,大致上可分為這三小章節。譯禮文就是頂禮薄伽梵母般若波羅密多,這部分是譯禮文。

正行的科判分為七小章節,分別是前言、趨入智慧、空性的定義、智慧的行境、智慧的功德、智慧的結果、智慧的陀羅尼。第一小章節前言,有的時候被翻成緣起,心經當中『如是我聞』這句話開始講的就是緣起。第二小章節是趨入智慧,『復於爾時,觀自在菩薩摩訶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』這邊開始講的是趨入智慧的章節。第三個章節是空性的定義,也就是心經當中的四門空性文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』,這四句話是說明空性的定義。四門空性文同時也是整個心經的核心所在,可以說這是心經的核心精隨,這邊提到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』,以色為首的五蘊皆為如此,色蘊是空受蘊也是空、想蘊也是空、行蘊也是空、識蘊也是空,字面上只提到了色,但是以此為首的五蘊皆是如此。說到五蘊的時候,其實這主要談的是五蘊是空基有法,另稱空基,也就是空性所要抉擇的基礎。五蘊為空基,那在這之前我們要了解何為五蘊,很多時候我們只了解五蘊的數字卻不知道何為五蘊,這與一般的法是不一樣的,譬如說房子是空性、車子是空性,這比較容易了解,因為房子跟車子是我們肉眼可看到的,但是說到五蘊時,很多人有聽過這個名詞卻不知道其內容。在佛經裡有講到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緣,佛教的經論大致上可分為三種,叫做三藏,分別是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五蘊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緣都是在論藏當中所說的。

首先我們要了解諸法可以分為兩大類別,分別是有為法跟無為法兩個部分,有為法指的是由因緣所生之法,包括我們的食、衣、住、行及山川樹木、山河大地等,這些都是由因緣而生起的,是緣起緣滅的。第二個無為法指的是非因緣所生,譬如說無為的虛空,它不是由因緣所生之法。另有一種分法,中文裡面大部分都是用有為跟無為法描述,但藏文中這兩個名詞是不一樣的,直接翻成中文叫做事物跟非事物兩個部分。事物指的是有功能之法,具有功能的,譬如說它有生起果的功能或是有行動的功能等等的,非事物指的是無有功能之法。我們還是沿用有為法跟無為法這名詞,這是比較普遍的名詞,其中有為法可分為三種,色法、心法、不相應行法這三個部分。有的時候色法藏文翻成『邊波』,中文裡面要找一個同樣的術語目前為止是找不到,所以還是用色來去形容,這其實也沒有不對,通常在心類學或是量學中都用色來去替代,但藏文裡面有兩種的用法,一個叫做『入』一個叫『邊波』,這兩個意思都是一樣的。它是一個大範圍,有為法可分為色法、心法、不相應行法三大類,剛剛提到的五蘊也涵蓋在這三者之中,五蘊中有的是屬於色法,有的是屬於心法,有的是屬於不相應行法,但這不是說五蘊既是色法也是心法也是不相應行法,而是五蘊中有屬於色法的有屬於心法的也有屬於不相應行法的。

我們結合著四門空性來去講解,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』,色可以由受、想、行、識來去取代,譬如說『受即是空,空即是受,受不異空,空不異受』、『想即是空,空即是想,想不異空,空不異想』..等。其中第一個色,『堪為色』就是色的定義,這可能要另作解釋才能夠聽得懂,不然『堪為色』是什麼意思並不是那麼容易。總的來說『堪為色』就是色的定義,色分為兩個部分,其為因跟果,因當中包含了四大,果當中包含了十一種色。色誠如剛剛說的分為因色跟果色,因色當中包含四大,分別是地、水、火、風,果色當中包含了十一種色,十一種色當中有五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,五根跟五蘊是不一樣的,我們要分清楚、五境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、無表色,這十一種(五根、五境、無表色)。五根是五識的所依,譬如說眼識必須要仰賴著眼根而生起,耳識必須要仰賴著耳根而生起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根不是心法,它是屬於色。五境有兩種的解釋,第一個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第二個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五境基本上的解釋都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但是另有五臟的概念。

第三個是無表色,這個比較不容易懂,無表色的相反叫做有表色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法都是屬於有表色,我們看到的瓶子、柱子等等的都是屬於有表色 ; 無表色當中包含了戒律,律儀、非律儀、中陰都是屬於無表色,這就是有表色跟無表色的概念。無表色這個概念也是滿重要的,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受過戒,無論是皈依戒或是居士戒等都是屬於戒律,戒律不是肉眼可得見的色,但是我們獲得戒律的當下戒律遍滿我們的全身,不管是受居士戒或皈依戒皆是如此,它雖然屬於色,但不是肉眼可得見的色,所以被稱為無表色,它不是有形色的,沒有著處。無表色不是說純粹是屬於善,無表色有善跟不善兩種,總的來說無表色不是肉眼可得見,譬如像是戒律(皈依戒、居士戒、比丘戒等等)是屬於無表色。以上是有關於色蘊的概念,這與心經當中的四門空性『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』是有關的,要瞭解四門空性的內容之前要先了解其中的色蘊為何,這是很重要的。這邊我們將色蘊分為因色、果色兩類,因色其中包含四大,果色其中包含五根、五境、無表色等十一種色。

說到『色即是空』這句話,只要我們通達了色的空性,就間接的通達了萬法的空性,換言之,只要空達了色的空性等於也通達了五蘊的空性。

第二個是受蘊,受蘊的受可分為五種,這五種的受可略攝在三種的受當中,分別是苦受、樂受、捨受(不苦不樂受),而這三種受又可略攝於生理層面的受跟心理層面的受兩種。生理層面的感受跟心理層面的感受這個比較容易了解,另外三種的受,苦受、樂受、捨受,我們都有豐富的經驗。樂受的部分,我們生理層面上也有樂受,心理層面上也有樂受,譬如眼識可感覺到樂受,耳、鼻、舌、身識都可感受到樂受,也可感受到苦受。同樣的道理心理的部分也可感受到樂受與苦受。第三個是捨受,捨受指的是非樂非苦的感受。身受跟心受中,心裡的感受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之大,因此還是以心裡的感受為主,這個較重要。比方說當我們的心理狀態是處於非常良好平穩的狀態,感官的感受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大,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非常注重禪修,因為透過禪修可以帶來內心的平靜,讓自己內心處於非常平靜平穩的狀態。對我們人類來講,內心的定力很重要,若我們保持著很平靜的內心就不容易被外在的波動所干擾,但有些人總是處於一種情緒化的狀態,這就足以證明他的內心是非常的不平穩,很容易被外緣所影響,他的情緒變化是非常之快,有的時候非常興奮,有的時候非常的沮喪,有時遇到小小的挫折馬上抱頭痛哭,有的時候又穩如泰山,心理層面有這麼多的變化這麼容易有情緒,表示他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地不穩定,缺乏內心的安定。如果我們內心的狀態是非常平穩安定的,那麼外面再怎麼多的紛紛擾擾,我們心理不容易被影響,就算天塌下來還是能穩如泰山。有些人遇到小小的挫折,事實上並不是那麼的嚴重,但是他馬上就動怒,愛動怒也很喜歡去發洩,喜歡把內在的情緒洩漏表達出來,我覺得這應該足以證明他的心理狀態缺乏安定,這純粹是我個人的想法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修心,修無常、修無我、修空性,這是為了讓我們的內心達到一個非常穩定的境界。這些純粹是題外話,我們主要講的是受蘊,受蘊指的是感受,講到受蘊的時候才衍生出以上這些話題,有些人非常敏感,動不動就愛罵或動怒或容易有情緒等等的,這主以證明他的內心非常缺乏安定。

五蘊中的第三蘊叫作想蘊,想蘊指的是辨別形象,具有辨別形象的功能。辨別形象的形象包含兩個部分,名相跟義相,義相指的是意義。想蘊又可以分為六種,因為心識有六識,所以想蘊應該也可分為六種。想蘊具有辨別形象的功能,簡單的來說是辨別對境,譬如說這是A那是B,具有這樣的功能。雖然它能辨別,但這與執著並不能畫上等號,譬如說常執跟能辨别此為常,這是不一樣的。境、根、識聚合而辨別對境的一種心所叫做想蘊,所以想蘊的想是五十一心所當中的第一組五遍行(受、想、觸、作意、思)中的第二個部分,具有辨別境的形象之功能。有時候看起來這與識蘊是很像,但事實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。辨別名相的想跟辨別義相的想,境、根、識三者結合而辨別此為藍色的心所叫做想蘊,辨別此是男性此是女性的部分叫做辨別名相。從所依的角度想蘊可以分為六種,如果各位有學過《智者入門論》的話這裡面有,眼處所生想、耳處所生想、鼻處所生想、舌處所生想、身處所生想、意處所生想,共有六種。
第四蘊叫做行蘊,在《俱舍論》中有一句話『行異於四蘊』,是說五蘊當中行蘊是個獨立的,這個獨立指的是說既不是色蘊,亦非受、想、識蘊,跟這四蘊無關的有為法叫做行蘊。這其中有心法也有不相應行法。從相應的角度,與心相應的法叫做相應行,非與心相應的法叫做不相應行。簡單來說行蘊可分為兩個部分,相應行跟不相應行兩種,相應行包含了受跟想之外的所有心所,不相應行指的是房子、人、時間、年月日等等的。

再來是第五蘊叫做識蘊,六識皆為識蘊。六識大家都應該知道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識,這是四部宗派都認同的六識。心法的部份分為心王跟心所兩個部分,眼識到意識等六識是屬於心王,這用詞上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細分,光是講眼識有時不精準,有時被翻成眼別識、耳別識、鼻別識、舌別識、意別識,這個用詞跟一般講的眼識等是不一樣的,用比較精準的名詞講的話才能分得清楚心王跟心所之間的差別。心王跟心所互相搭配而徹底了解一個境,心王是了解一個境的體性,心所是了解境的差別,舉例來說前面有一個瓶子,心王純粹了解這是一個瓶子而已,因為有心所的緣故,心所進一步察覺這個瓶子的顏色、形狀以及款是美與不美等等的,這些都是屬於心所的功能。剛有說到五根,另有六根之說,因為識有六識根也有六根,從六根的角度而言,根未必是色,但從五根的角度來說,五根純粹是屬於色,意根就不是色,意根是意。除了六識之外有八識之說,唯識派跟中觀自續派是主張八識,八識指的是六識的基礎上加阿賴耶識與末那識。

以上是關於五蘊的簡略介紹,因為在心經的四門空性文裡面有提到色,雖然字面上提到色,但以色為首的五蘊皆是如此。要在五蘊上抉擇空性之前,我們首先要瞭解五蘊是哪五種,如果不了解五蘊的話,我們就更無法了解五蘊的空性,也沒有辦法在五蘊上進一步抉擇空性。了解五蘊有五蘊的概念是很重要的,因為很多的經跟論都會出現五蘊的名詞。五蘊為什麼那麼重要,因為在《中觀寶鬘論》裡面講到四句話『何時有蘊執,爾時有我執;由我執有業,由業而有生』,意思是說因為有五蘊的執著,從而產生我執,有了我執之後眾生將會造業,結果業力的果報就會現前使眾生毫無自主地去受苦,所以首先要了解五蘊,對五蘊要有正確的概念是很重要的。

- 財旺諾布老師 翻譯
- 桑傑臥日 編輯

每周六14:00講解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歡迎大家一同上課。

◎直播網址 https://reurl.cc/nz50p2
◎上課法本 https://pse.is/hrtst
◎歲末心經除障共修報數 https://reurl.cc/b6rjbv
◎抄心經 建佛寺 https://pse.is/heartsutra